今年10月,捷克政坛的一场惊雷,直接给整个欧盟浇了一头冷水。安德烈·巴比什,这位刚刚在议会选举中杀回权力中心的话题人物,庆祝的香槟估计都还没喝完,就甩出了一句狠话:捷克国家预算里,一分钱都不会再给乌克兰。
这话跟一颗深水炸弹似的,在布鲁塞尔的会议厅里炸开了锅。这可不只是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政策微调,这更像是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,搞不好,整个欧盟的援乌战线都可能跟着稀里哗啦地倒下一片。
老百姓的账单比什么都大
说实话,捷克的这个选举结果,一点都不让人意外。这根本不是什么黑天鹅事件,而是一场憋了很久的民怨总爆发。过去这几年,捷克的普通家庭,简直快被涨上天的物价和能源账单给活活压垮了。
尤其是一到冬天,暖气、电费、水费,几乎样样翻倍。你想想,当人们还在为下个月的账单怎么付而发愁时,一扭头,看见政府还在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钱援助,这心里能舒服吗?
这种情绪,被号称“捷克特朗普”的巴比什给精准地抓住了。他的竞选口号简单粗暴,但拳拳到肉:“把钱花在捷克人身上!”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开炮,国家的钱就这么多,凭什么一边拒绝支付国民的抗癌药费用,一边却能源源不断地给乌克兰送钱?
这种直白的对比,太扎心了,无数选民感同身受。在他们看来,捷克又不是什么家大业大的富裕国家,自己家的经济还没缓过劲儿来,先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这才是最朴素的道理。接近69%的超高投票率,背后涌动的,就是民众对现任政府“胳膊肘往外拐”的强烈不满。
说好的炮弹这下凉了
巴比什这番表态,冲击力最强的,就是那个由捷克去年牵头搞的“百万炮弹计划”。这个计划,曾经被看作是填补美国援助空窗期的关键,是乌克兰前线急等着救命的生命线。
现在可好,发起人自己先撂挑子不干了,这不就是釜底抽薪嘛。虽然其他欧盟国家嘴上还没说要不要继续,但领头羊都退了,这事儿的难度系数直接拉满。一些本来就摇摆不定的国家,正好借这个台阶下,开始叨叨计划的效率和资金透明度问题,而这些,恰恰就是巴比什在竞选时反复攻击的靶子。
捷克的态度一变,欧洲内部那种“援助疲劳感”一下子就找到了宣泄口。大家表面上还说着漂亮话,但实际行动上,那配合度可就大不如前了。毕竟,谁家地主也没有余粮啊,各国预算都紧张得不行,都得重新盘算盘算这钱到底该怎么花。
巴比什给出的方案听起来还挺“聪明”:援助可以,但别让各个国家自己掏腰包了,应该走欧盟层面统一出钱。他还特意强调,北约应该承担更多责任,捷克不能再这么超负荷硬扛了。这话,简直说到了不少中东欧国家的心坎里。
疑欧派抱团取暖
捷克的转向,在欧洲可不是个例。一股新的政治潮流正在欧洲大陆上悄悄形成。巴比什跟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的领导人本来就关系不错,这三个国家在很多欧盟政策上,向来都是“딴지”专业户。
现在巴比什一上台,这个“疑欧派俱乐部”的声势更大了。要是这三个地理上连成片的国家真的搞起了“政策协同”,那欧盟再想在援乌问题上统一步调,可就难于上青天了。
说白了,现在的欧洲已经分裂成了两种声音。一边是以西欧、北欧为代表的,觉得支持乌克兰就是保卫欧洲,必须坚持到底;另一边,特别是中东欧国家,则觉得天塌下来也得先稳住自家的经济和民生。巴比什的胜利,让后一种声音的分贝瞬间被调到了最大。
结语
当然,巴比什想彻底掉头也没那么容易。捷克国内,还有一位立场强硬的总统彼得·帕维尔,这位当过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亲欧派,可不是个省油的灯。他的存在,肯定会对巴比什政府形成不小的制衡,这让捷克的外交转向到底能走多远,还留了点悬念。
但不管怎么说,捷克大选这场地震,正在实实在在地重塑欧盟的行事规则。过去那种靠着政治共识和道德高地就能推动援助的模式,现在必须直面各国柴米油盐的现实利益了。未来的欧洲,恐怕不再是简单的“帮”或“不帮”的二选一,而是在一大堆国家利益的夹缝中,艰难地找一条新的、大家都捏着鼻子能接受的平衡之路。捷克的这次选择,或许只是个开始。
网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