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江苏省重点交通项目里,沪武高速常州至太仓段改扩建工程热度不低,但仔细扒拉数据就发现个有意思的矛盾——明明整体按8到10车道的高标准来,偏偏入沪的关键东段只给8车道,这事儿真能让未来跑高速的车主省心吗?
先把项目底裤扒清楚。这条高速总长134.865公里,东头从浏河大桥苏沪交界开始,西头连到常州南互通,自东向西要经过太仓、常熟、张家港、江阴、惠山、武进六个地方,计划2027年通车。车道分配也挺讲究:苏沪界到浏河大桥北桥头是8车道,浏河大桥北桥头到太仓北枢纽还是8车道,太仓北枢纽到董浜枢纽突然加到10车道,董浜枢纽到常州南互通又落回8车道,典型的"两头窄中间宽"格局。
为啥中间段能多给2车道?答案其实不复杂——太仓北到董浜枢纽这段,是沪武高速和沈海高速的共用段。常跑高速的都知道,两条大动脉并线,车流量能翻着番涨,10车道是照着实际需求来的,这点没毛病。但问题偏偏出在东段:苏沪界到太仓北枢纽这段,同样是沪武和沈海的共用段,而且是江苏车辆进上海的关键通道,每天的车流压力一点不比中间段小,为啥就只规划8车道?难道真觉得2027年通车后,这里的车流量不会再涨了?
再看官方提到的分流方案,说是要靠沪宜高速对接上海蕴川高速来分担压力,可这方案细琢磨就露怯了。沪武高速2027年就能通车,可沪宜高速对接蕴川高速的那段,至今连开工时间都没定,更别说通车了。这就好比家里水管快堵了,你说要装新分流管,可新管子还没买,旧管子先扩容,等旧管子不够用的时候,新管子连影子都没有,到时候所有车流全挤在8车道的东段,不堵成停车场才怪。
就算未来沪宜那段能通,分流效果也得打个问号。沪宜高速对接线从太仓北枢纽向北沿长江走,路线本身就绕了个弯,主要服务的是去上海宝山区的车辆。可实际情况是,从这条高速入沪的车,有去浦东的、有去虹桥的、还有去市区的,真正去宝山的能占多少?大部分车主肯定宁愿挤主路,也不愿绕远路多花半个钟,这么看这分流方案,更像个"纸面安慰"。
不是说这个改扩建工程不好,134公里的高速扩建,对沿线城市的经济联动、居民出行都是大好事,但规划最怕的就是"头痛医头脚痛医脚"。现在看着8车道够用,可高速通车后至少要服务二三十年,难道不该多算一笔未来的流量账?要知道,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车流量每年都在涨,2027年通车时的车流,和2035年的车流能是一个量级吗?
其实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。短期来看,不如重新测算东段的流量模型,好好论证下2027年前把这段8车道改成10车道的可行性——毕竟现在多花点钱,总比通车后堵得水泄不通再返工强。中长期来看,苏沪两地得好好对接交通规划,跨省通道不能各搞各的,你这边修8车道,我那边接10车道,最后还是会卡在衔接处。另外,也可以加些智能交通系统,比如动态车道控制,车流多的时候临时拓宽通行车道,也算给硬件不足补补漏。
说到底,重大交通项目的价值,不止在于修了多少公里、宽了多少车道,更在于能不能管长远。就像买房子,不会只看当下够住,还得想着未来家里添人进口后的需求。这条高速要是真在东段栽了"肠梗阻"的跟头,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,不就打了折扣?
最后想问问大家,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刚通车没几年就堵得不行的高速?是不是也觉得规划时多留点心眼,比后期补救更管用?
网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